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验,在纺制细支纱时,生活很正常,质量也能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但当我们不想改换粗纱,将原来纺制细支纱的粗纱改纺粗支纱时,却出现吐硬头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牵伸力加大的缘故。如我们纺制40支纱时,从粗纱条中抽取的纤维根数是80根,但纺制20支时,从粗纱条中抽取的纤维根数是160根,多了一倍,牵伸力也增加了约一倍(受很多条件影响)。
由此我们得到启发,当用纺制粗支纱的粗纱纺制细支纱时,如果不改变任何条件,我们同样纺不好,这是由于牵伸力太小,纤维之间没有足够的抱合力造成的。但我们可以采取提高粗纱的捻系数、减小后牵伸倍数、减小钳口隔距等措施,使纤维获得有效的控制力,这样就能大定量纺好细支纱了,质量水平还要优于轻定量粗纱。
1 使用要点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纺制40支的定量﹙干﹚:6-7克∕10米。纺制50支的定量﹙干﹚:5-6克∕10米。纺制纯棉时粗纱捻系数:125-150。纺制粘胶时粗纱捻系数:88-110。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2 与大定量粗纱相匹配的细纱大握持距工艺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握持距是指牵伸区中两握持点之间的距离。握持距大则牵伸力小,牵伸稳定。但通常握持距大则意味着浮游区大。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既能采用较大的握持距获得稳定的牵伸,又能有效地控制纤维,特别是短纤维呢?我们可以通过图1来进行分析: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由上图分析可知,如果胶辊和罗拉直径相等,设胶辊和罗拉的直径均为D,胶辊的位移量为H,根据三角形的性质特点,握持距的变化量(即b1b2的弦长)为F,那么握持距的变化量F/H=D/2D,即握持距的变化量约是胶辊位置变化量的一半。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由于现今纺织厂所配装备胶辊和罗拉的直径已非常接近(29.5/27mm),为方便起见,我们统一按握持距的变化量为胶辊变化量的一半来计算。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其计算公式为:握持距的变化量=罗拉中心距±前胶辊及中铁辊位置的一半;或罗拉隔距+罗拉直径(两罗拉直径相等时)±前胶辊及中铁辊位置的一半。我们利用这个原理,配置了大握持距纺纱新工艺,从而实现了既增大了握持距,又减小了纤维浮游区长度的要求。大握持距纺纱新工艺与老工艺的主要区别见图2。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从图2可以看出,与传统的老工艺相比,大握持距纺纱新工艺的主要特点有: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将细纱前牵伸区的罗拉隔距由原来的43mm拉大到45mm。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将细纱前牵伸区的前胶辊由原来的前冲2mm改为前冲4mm。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将细纱前牵伸区的中上罗拉由原来的后移2mm改为前冲2mm。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大握持距纺纱新工艺的这些特点,对细纱前牵伸区的相关工艺项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2.1 握持距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新工艺45+4/2-2/2=46mm;老工艺43+2/2+2/2=45mm。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2.2 浮游区的变化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与老工艺相比,新工艺罗拉隔距放大2mm,相应浮游区增大2mm;上销前冲由-2mm变为+2mm,浮游区减小4mm;前胶辊由+2前冲至+4mm,浮游区增大(4-2)/2=1mm;综合以上影响,新工艺浮游区减小了4-2-1=1mm。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2.3 下皮圈的传动包角文章源自遇见台儿庄-https://www.cntez.com/job/82607.html
与老工艺比,中罗拉对下皮圈的传动包角增大了94-86=8度,提高了传动精度和上下皮圈的同步率。
2.4 摩擦力界
由于上销前冲使中铁辊下沉了0.3mm,这就使中铁辊、中罗拉与下销后部之间的上下皮圈形成了一个下沉0.3mm的曲面,增强了主牵伸区中后部摩擦力界,有利于在牵伸中对中后部纤维进行有效的控制,使纤维变速点更为前移,提高成纱品质。
2.5 皮圈传动受力方向
传统工艺由于中上罗拉后移2mm,皮圈传动力的方向为左上方方向,这就使得上皮圈有一个向上走的趋势(见图2左图),容易引起上皮圈起浮,不利于上下皮圈对纤维的控制。而新工艺(见图2右图)皮圈传动力的方向为左下方方向,工作时上下皮圈紧贴,有利于对纤维的控制。
2.6 钳口
软硬钳口、死活钳口的区别。老工艺钳口处上下销平齐,上下销之间形成的钳口为硬钳口,如果隔距块配置不当就会形成死钳口,如果不用隔距块,会因为出硬头而不能纺纱,因此钳口隔距要偏大掌握;新工艺由于上销冲出下销4mm,上下销之间的关系变为上皮圈与下销的关系,由于上皮圈是有弹性的,因此它们之间形成的钳口为软钳口,相对于传统工艺的钳口而言,钳口的适应范围大幅度扩展,形成了真正的活钳口,即使是不用隔距块也能纺纱,因此钳口隔距可以偏小掌握。
2.7 浮游区长度
名义浮游区长度和实际浮游区长度。老工艺上下销平齐,装上隔距块后上下销之间张开了一个隔距块厚度减去上下皮圈厚度的口子,如果隔距块选择偏大则实际浮游区长度大于名义浮游区长度;而采用新工艺时纤维须条始终通过上销前沿,浮游区长度无变化。
综合大握持距新工艺的以上特点,在纺纱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采用较大的粗纱捻系数、较小的后牵伸倍数和较小的钳口隔距,以增加纤维之间的内摩擦力,使成纱质量指标(如条干CVb、DR值、CVm、长短粗细节、棉结、毛羽)的稳定性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筒纱疵点大幅降低。
同时,由于大握持距纺纱新工艺具有握持距大、浮游区小的特点,可以使用大定量、大捻系数粗纱进行生产,生产纯棉普梳、精梳、混纺,甚至化纤纯纺等各类品种而不用改变牵伸隔距,成纱质量都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适应了现代纺织厂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的要求。
3 结语
合理配置粗纱捻系数、细纱后牵伸、钳口隔距,以及大握持距纺纱工艺的使用是大定量粗纱纺好纱的关键。与传统工艺相比,使用大定量粗纱纺纱不但各项成纱指标要优于传统工艺,而且对布面质量有显著影响的一些稳定性指标(如CVb、DR值、CVm等)也有大幅度降低;另外,纱疵也能大幅度降低。大握持距工艺的适纺范围很宽,基本上可以不用调整罗拉隔距就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品种的生产要求。质量还要优于传统工艺,避免了频繁更改罗拉隔距的麻烦。
- 我的微信
- 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
-
- 微信赞赏码
- 您的赞赏,必超所值!
-
评论